七月的兴电灌区,骄阳似火。位于灌区中心地带的靖远县五合乡,处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一片片挂满鲜红欲滴枸杞的枸杞林、一队队提筐挎篮的采摘大军、一座座洁白透亮的枸杞晾晒棚、一床床正在晾晒的鲜果,已经成了五合乡进入夏季以来最靓丽的风景。
千亩示范基地典型引路
五合乡与全国枸杞之乡宁夏中宁县毗邻,生产枸杞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进入新世纪以来,不甘落后的五合人一直在寻求探索适宜本地发展致富的新路子。邻县中宁人从枸杞种植中尝到甜头,邻乡靖安、东升部分群众引进枸杞种植的成功经验,深深打动了一些致富带头人,也给一直力求以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乡党委一班人带来了启发。通过考察论证,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2005年,该乡决定在白塔村定点建片,示范带路,走一条调整种植产业结构的大跨越之路。
建设示范点的难度接踵而来,连片群众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技术指导,水、土、肥如何科学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乡村两级组织面前。通过党员带头、致富能人带头、科技能人带头,驻村干部和科技人员手把手地培训指导,白塔村千亩枸杞示范基地终于建成,当年大部分群众就收回投资,看到持怀疑态度群众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乡党委一班人更加坚定了做大做强枸杞种植的决心。
两万亩基地建设遍地开花
2006年以来,新一届乡党委领导班子按照靖远县关于建设10万亩枸杞基地的战略思想,立足把五合建成全县最大的枸杞基地的目标定位,采取宣传动员、政策引导、效益驱动、贷款扶持、科技推动等有效措施,严把地块规划、技术培训、贷款协调、种苗引进、中介服务等各个关口,全力加快枸杞基地建设步伐。在基地规模建设中,乡、村两级超前思维、靠前指挥,把一切能为群众想到的都考虑在栽植定苗前。地块规划,必须在坚持便民灌溉、便民管理的前提下于前一年预留;技术培训,结合每年党员冬训,在冬春农闲季节逐村开展;贷款协调,在3、4月份就着手与金融部门衔接;种苗引进,邀请当地“土专家”前往苗圃鉴别识别。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全乡枸杞面积已达到2万亩,户均3亩,人均栽植近0.7亩。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
烈日高照的夏日,是五合群众喜乐开怀的季节。一茬茬鲜果摊在一床床晾床上,随后装进一袋袋初级包装袋,最后变成一沓沓人民币。“枸杞的经济效益正在显现。白茨林村村民高启科是一位科技带头人,他向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枸杞投资小、见效快,当年栽植当年挂果,当年收回成本,四年后进入盛果期,亩产干果800斤左右,按近三年平均每斤12元的市场价格算,亩均收入9600元,减去亩投入4000元,亩纯收入可达5600元。这样一笔纯收入是兴电高扬程灌区任何农作物都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