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是孝文帝的次子,名元恪。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三月,孝文帝死于南征北还途中,太子元恪即位,次年改元景明。宣武帝在十五年的执政生涯中,继续开拓孝文帝的未竟事业,北魏国力达到鼎盛时期,京师洛阳再度繁荣。
宣武帝继承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在迁都洛阳之初,由于各方阻力太大,孝文帝允许部分贵族“冬则居南,夏便居北”,致使部分南迁民众在洛阳不安其居,心存还都平城之想。为打消他们的念头,宣武帝采纳了元晖的建议,认为“冬夏二居”之诏为“权宁物意耳,乃是当时之言,非先皇深意”,便下诏废除了这一制度,重申定都洛阳的决心不可逆转。正始元年(公元504年),宣武帝又诏令尚书、门下于金墉中书外省考论律令,对北魏原有的律令进行修订和完善,学习南朝先进的律令体制,继续推进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还曾亲自为京兆王元愉、清河王元怿、广平王元怀、汝南王元悦在式乾殿讲《孝经》。
增强北魏军事实力,壮大国威。宣武帝乘南朝宫廷危机和萧梁政权初建未稳,对南朝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北魏军屡战屡胜,“遂饮马长江,又尽有汉中”,北魏统治的区域进一步扩大,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
加强了京都洛阳的城市建设。《魏书·世宗本纪》记载,景明二年(公元501年)九月,宣武帝下诏征发民工五万人,在京师洛阳城外兴建三百二十三坊,扩大了汉晋以来洛阳城的城市规模。宣武帝崇信佛事,他在洛阳城内及周围地区修建了许多寺院,供养了一大批僧尼。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宣武帝诏大长秋卿白整,仿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南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开凿石窟二所;永平年间(508~512年),中尹刘腾奏为世宗复造石窟一所,计三窟,就是今天龙门石窟著名的宾阳三洞。从景明元年(公元500年)至正始四年(公元507年)六月以前,用工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个,可见工程之浩大。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宣武帝在洛阳城南宣阳门外御道东建景明寺。后来又修建了永明寺等著名寺院。
宣武帝的各项措施促进了北魏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宣武帝在吏治上一改孝文帝严格的做法,实行“宽以慑下”的政策,对贪污腐化之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本人也“好游骋苑囿”、“嬉戏无度”,统治集团因此开始日趋腐败,北魏又走上了历史上大多数王朝的老路。
魏延昌四年(公元515年),宣武帝死于洛阳式乾殿,时年三十三岁,葬景陵。景陵位于今洛阳市北郊邙山镇冢头村东,北距孝文帝长陵约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