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土布,又称“余姚老布”、“小江布”、“细布”、“越布”,早在东汉时期就闻名全国。据载,宋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时就产布7.7万匹,元代时又以“小江布”风靡全国,至清代则更是“家家纺纱织布,村村机杼相闻”。它不仅是支持当地经济的一项特色纺织产品,也是当地女子自小就必须掌柜的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更是那时评价她们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但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随着机织布的大量生产,该土布生产急剧萎缩,只有少数家庭有另星生产以自用,随后便逐渐销声匿迹了。2007年,该技艺传人及整套纺织工具被发掘抢救出来,这一消逝了近半个多世纪的传统工艺得以重现风采。
余姚土布的纺织工艺相当复杂,大的工序有纺纱、调纱、挂经线和用梭子穿纬线等组成,而如细分则有数十道工序。主要工具有手摇纺纱车和木制织布机或小布机等,另外还有染色粉、拖花板、经桩、挫帚、木梭子、竹纱管、三脚调头等等多样。生产的花色土布有:派力斯、紫花布、净白布、元色布、青花布、茄花布、方格布、斜纹布、各色格子布、丝匀布、门帘布、篾辫布、方生布、四脚布、空心十字布等几十种之多。现该工艺的最年轻传承人周月芳已48岁,她从其母亲手里学到了整套工艺流程并还保留着旧时的全套织布机具,余姚市已决定以此为基础,建立传承基地、每年投入5000元用于培养和奖励传承者、积极按排参与展示等等的方法给予此传统工艺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