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犹如仓库,而内部轩敞、深邃、充满变化、富有个性。在上海30年代最具风情的苏州河两岸,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正迁居到这种艺术建筑里。像北京闻名遐迩的艺术家村落——宋庄一样,上海苏州河上的艺术群落正受到海内外关注,被频繁地比喻为纽约现代艺术中心苏荷区以及法国塞纳河艺术家聚居的左岸。
在30年代,苏州河两岸是上海早期工业的重地,从而留下大量年代久远的厂房和仓库。这些已经颓败破烂的老大建筑不少已经被改造成艺术家们的乐园。
台湾设计师登琨艳1998年底率先入住苏州河中段一间上下共2000平方米的旧仓库,在运货装卸依旧繁忙的上海市纺织原料公司新闸桥仓库一墙之隔。工作室的大门——铁和铜拼镶、艺术味浓郁——斜敞着,像一个邀请的手势。2楼的大厅里放着一堂方阔的红木椅,一面墙濒临苏州河,站在窗前,可以看到依旧带些黑灰色的河水逝者如斯,不时有拖轮突突作响地驶过。大厅两翼则是放置着电脑的现代化设计室。
从新昌路进入南苏州河路一直往西行,通过弯弯的苏州河路,沿途30年代的老仓库依旧一幢幢地矗立在那儿,但进入眼帘的是充满艺术化的画廊、工坊。尤其位于苏州河畔的莫干山路50号原为上海春明粗纺厂,占地35.45亩的土地上坐落着20世纪30年代的工业建筑,这是一段沉淀的历史,是艺术家充满激情的创意聚集地。80多个艺术家在这块主体结构未变,至今仍保持着原来厂房结构的空间,施展着他们的才华,设计事务所、广告公司及咖啡馆相继进驻。有人说这里是美国的“SOHO”,确实非常贴切。这是艺术激活了的城市死角,成了上海最活跃的艺术创意区之一。
苏州河上的艺术仓库和艺术工厂,给上海的艺术领域带来了不少新意。种各样的艺术展览、艺术行为和伴随产生的商业活动随着艺术仓库的兴起而变得活跃,仓库巨大的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参与者,另一方面,它们和美术馆、展览馆比起来更亲切、更时尚。
把苏州河变成苏荷,可能更多是一种善良的愿望,但正在蓬勃兴起的工厂、仓库等“另类”艺术领地肯定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艺术力量,一种趋势。
不仅在苏州河两岸,艺术仓库也在上海的闹市中心冒了出来。比翼文化中心座落是上海最繁华的淮海路上的一座艺术仓库,几乎每周举办一次海外艺术家的艺术展演,观众以数百人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