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扬州仪征人。清代嘉庆、道光间名臣。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阮元于高宗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出生于江苏扬州府城一个以文兼武的世家。他的祖父阮堂武进士出身,官湖南参将,曾率军征苗,活捉苗人数千人。父亲阮承信系国学生,修治《左氏春秋》,为古文大家。母亲林氏也出身于士宦之家,通晓诗书,有修养。
阮元5岁开始跟从母亲学字,6岁进私塾就学。他的母亲对他偏重于文字的教育,他的父亲则令他通文义和立志向学。阮承信熟读《资治通鉴》,对阮元讲“成败治乱,战阵谋略”,并教他骑马和学射箭,并对他说“此儒者事,亦吾家事也”,希望他文武兼备。
乾隆五十四年(1789)廿五岁的阮元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次年授翰林院编修。一年后因学识渊博,受高宗赏识升任少詹事,入值南书房、懋勤殿,迁任詹事。1793年至1795年,提督山东学政,曾数游济南名泉,留下不少赞泉诗,写有《小沧浪笔谈》,杂记济南掌故风物等;广交山东及寓鲁金石学家,遍访山东金石文物,在毕沅主持下,撰成《山左金石志》24卷,对山东乾嘉之际金石学的兴盛贡献颇巨。后历任浙江学政,仁宗嘉庆三年(1798)返京,任户部左侍郎,会试同考官,未几又赴浙江任巡抚,抚浙约十年。在任期间,除吏治军政之外,又纠合浙江文人,编书撰述不辍。嘉庆六年(180 1)在杭州建立诂经精舍,聘王昶授词章,孙星衍授经义,作育英才。以嘉庆十年丧父,服除,任职兵部,又先后出为湖南、浙江巡抚。在浙江巡抚任上,政绩颇多,其最大的功劳就是平定海盗。
嘉庆十九年(1813)调江西巡抚,因捕治逆匪胡秉耀有功,加太子少保,赐花翎。嘉庆二十一年(1815)调河南,升湖广总督。任期内修武昌江堤,建江陵范家堤、沔阳龙王庙石闸。嘉庆二十二年(1816年)调两广总督。在粤期间,建议禁鸦片,对英商采用较严厉的政策并上书嘉庆帝,认为“宜镇之以威,不可尽以德绥”。嘉庆廿五年(1820)在粤创立学海堂书院。道光元年(1821)阮元兼任粤海关监督。当时来往中国的外国船只常常挟带鸦片入境,阮元对敢于经售鸦片者予以严办。 道光六年(1826)迁云贵总督,一方面罢免贪官污吏,加强对盐税的征收和管理;另一方面,组织偏远地区的百姓开荒种地,防御蛮族的进攻。道光十五年(1835年)召阮元回朝,拜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刑部,调兵部。道光十八年(1838)因老病致仕,返扬州定居,道光帝许之,给半俸,临行加太子太保衔。 道光二十九年(1849)卒于扬州康山私宅,谥“文达”,享寿八十六岁。入祠乡贤禂、浙江名宦祠。阮元二十五岁就中了进士,做官时提倡学术,在浙江完成《经籍纂诂》、在江西完成《十三经注疏》、在两广完成《皇清经解》。
阮元认为“圣贤之道存于经,经非训诂不明”,“古今义理之学,必自训诂始”,这是很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阮元八十六岁时死去,他在提倡学术的影响上,既深且久。在浙江立诂经精舍,有教室五十间之多;在广东立学海堂,也是有名的学术重镇。 《四库全书》在开馆编书抄书的时候,曾由清朝乾隆皇帝下令,叫各省于半年内搜罗书籍集中中央,当时光浙江一省,就送上四千五百二十三部书。阮元比纪昀小四十岁。在纪昀死后,他在浙江,又陆续搜集《四库全书》没收的书一百七十五部,写成了《揅经室经进书隶》(也叫《四库未收书提要》、也叫《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五卷,以补《四库全书》的不足。他这部未收书提要,原未分类,后经傅以礼于一八八二年加以重编、补正,成为四库提要后第一名著。
阮元提倡朴学,曾在杭州创“诂经精舍”,在广州创“学海堂”,培植、罗致学者编书。他精研《文选》之学,曾作《文言说》,提出“以用韵比偶之法,错综其言”,方可以称“文”;散体文的“单行之语”,乃是“直言之言,论难之语”,不得名为“文”。实际上是鼓吹骈文。其同里后学刘师培宣扬其说,章炳麟则斥为“反覆自陷,可谓大惑不解者”(《国故论衡·文学总略》)。阮元所作碑铭记传、论说考据等散体文,以及骈文如《学海堂集序》等都写得渊懿闲雅,有深纯自得之概。诗多纪游题咏之作,写得工整清丽,但缺少现实意义。他的诗文都表现一种学者兼达官的华贵气派。
阮元在经籍训诂之外,还研究天文、历算、地理等学,著述颇丰。有《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经籍纂诂》、《畴人传》以及《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等书;创编《国史·儒林、文苑》传;诗文集为《擎经室集》,包括文集4编29卷,诗集12卷,续集11卷,外集5卷。另外,还有《诂经精舍文集》14卷。